close

  縣域治理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一環。縣一級工作做好了,黨和國家全局工作就有了廣泛和堅實的基礎
  文/《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張程程屈辰
  5月14日,在河南蘭考,自發來到焦裕祿紀念園的群眾絡繹不絕。他們有的來自蘭考本地,有的風塵僕僕地從外地趕來。
  這一天,是人民的好公僕、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離世50周年紀念日。紀念園裡,泡桐參天,松柏蓊鬱。人們的拜謁儀式一如平日,簡樸肅穆。
  在過去不到兩個月里,蘭考縣已經兩次迎來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調研指導。這裡是習近平在第二批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的聯繫點。之所以選擇蘭考作為聯繫點,一個重要考慮就是因為蘭考是焦裕祿工作和生活過的地方,是焦裕祿精神的發源地。
  “焦裕祿的公僕情懷、求實作風、奮鬥精神和道德情操,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都是我們黨的寶貴精神財富,永遠不會過時。”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汪玉凱接受《瞭望》新聞周刊採訪時說,任何一個民族都需要有這樣的精神構成其強大精神力量,值得每一位領導幹部學習弘揚。“另一方面,也需要健全完善更加符合時代特征與改革發展要求的制度法規,以制度約束培養出新的焦裕祿。”
  “焦裕祿精神50年來歷久彌新,他真正踐行了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把為人民服務轉化為內在的要求與覺悟”,中央黨校教授辛鳴認為,在以市縣級領導幹部為主要對象的第二批教育實踐活動中,學習弘揚焦裕祿精神,針對性很強。
  郡縣治天下安
  從1962年擔任蘭考縣委書記到1964年5月逝世,在一年多的短暫工作中,焦裕祿以他的一言一行鑄就了精神上的永恆。
  焦裕祿精神,影響了一代代黨員幹部。從牛玉儒到楊善洲,焦裕祿始終是共產黨人作風的榜樣。而今,不少縣委書記正在紀念和學習焦裕祿。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竹立家說,中國有2800多個縣市區旗,生活著近70%的人口,縣域治理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一環。“縣治則國治,國家治理體系的現代化將落實到縣這一層級,縣一級的領導幹部責任重大。”
  汪玉凱說,“縣”這一概念始於春秋,秦統一中國之後,推行郡縣制,標志著中國縣制的開端。古人講“郡縣治,天下安”,今天仍然如此。尤其在全面深化改革時期,國家行政管理重心下移,伴隨新型城鎮化進程提速,縣域治理在國民經濟發展、在國家和社會治理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已成為社會轉型和改革深化的關鍵點。
  中央黨校教授張希賢說,縣這一層級在國家治理體系中起著“穩定器”和“平衡器”的作用,在我們黨的組織結構和國家政權結構中,縣一級處在承上啟下的關鍵環節。
  縣域治理最大的特點是既“接天線”又“接地氣”。一個縣,大的有幾十萬、上百萬人口,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各個方面功能齊備,對上,要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落實中央和省市的工作部署;對下,要領導鄉鎮、社區,促進發展、服務民生。
  竹立家認為,縣域治理首先要落實到“體系”和“制度”上,縣域治理的現代化應包括四大體系:權力體系的現代化。一方面,建立“廉潔”、“廉價”的權力體系,公權力既要廉潔清明,又要與群眾貼近,讓老百姓“消費”得起。另一方面,建立“有效”的權力體系,能夠切實負責到位;建立“依法治理”體系,防止權力亂用;建立“民主治理”體系,讓基層群眾參與社會治理,充分聽取群眾意見;建立“民生服務”體系,現代化國家的標誌之一是“民生服務”體系較為完善,對縣這一層級來說,承擔著為群眾提供良好的醫療、就業、福利保障等職責。
  “縣一級工作做好了,整個國家的治理就有了廣泛而堅實的基礎”,辛鳴認為,中國社會就是由縣域組織起來的,如果每一個縣域能夠治理到位,那麼國家治理就可以呈現出其應有的面貌。
  從黨的自身建設來說,受訪專家指出,如果每個黨組織無論級別高低、分佈在哪裡,每個黨員無論職務大小,工作在什麼崗位上,都能夠在黨憂黨,自覺擔當起應盡的責任,像焦裕祿那樣始終將權力看做是為人民服務的責任,始終保持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繫,帶領群眾把黨和國家方針政策落實好,那麼,不論什麼風浪來了,我們都可以穩坐釣魚船。
  縣域領導考驗治理能力
  “位卑未敢忘憂國”。對照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受訪專家認為,縣一級的幹部不要覺得自己“官”小,而應多想想自己肩負的責任重大。做好一個縣委書記、縣長,意義重大,這是非常不簡單、非常考驗本領的崗位。
  張希賢認為,因為縣一級直面基層、直面群眾,縣一級幹部既要有統籌謀劃縣域發展、實現決策科學化和現代化的能力;也要有維持縣域穩定發展的能力;還要能勇於開拓創新,並加強自身約束,清正廉潔。
  竹立家分析,在新的歷史時期,縣一級幹部應具備和提高五大能力:
  公信力。無論是走群眾路線、抓作風建設,還是帶領群眾發展經濟,基層幹部唯有具備公信力,才能得到群眾的支持。如果群眾觀點丟掉了,群眾立場站歪了,群眾路線走偏了,群眾眼裡就沒有你。現在有的地方政府一說話,群眾就反對。原因就在於公信力的喪失。沒有公信力,就沒有權威性。沒有權威性,就談不上社會治理能力,這個問題需要下大氣力解決。
  勇於擔當責任的能力。現在有的基層幹部責任心不強,得過且過,對群眾關心的問題推諉扯皮,對群眾的服務意識差等,這類問題尤其需要引起重視,群眾對此非常看重。
  執行能力。“一分部署,九分落實”,當下,中央改革方略已定、惠民政策密集出台,在實際工作中,落到基層時往往易出現變形走樣。縣一級幹部肩負著承上啟下的重任,要把自覺維護中央大政方針的統一性、嚴肅性和因地制宜、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結合起來。
  監督能力。群眾關心的食品安全、藥品安全、生產安全等問題,常常多發於基層,地方政府必須要有監督能力。尤其是在行政體制改革深化的背景下,管理重心下移,縣一級幹部能否發揮應有作用至關重要。
  服務能力。現代社會的治理,政府需向群眾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務,讓群眾過上高質量、有秩序的生活,縣級領導幹部也應不斷提升自己服務群眾的能力。
  “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說到底是國家制度的現代化,即國家制度體系的完善和執行制度能力的提升”,辛鳴認為,縣域領導幹部是否具備維護制度權威、保證制度執行的能力至關重要。“唯有如此,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才能找到落腳點。”
  “焦裕祿的一言一行,就是把國家制度從條文變成現實的行為、內在的法則和約束,他之所以能夠做到為人民鞠躬盡瘁,就是基於對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的遵守。”辛鳴認為,制度的背後,還蘊含著國家治理的理念,就是要通過制度建設來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讓人民群眾過上更好的生活。“如果每一位基層黨員領導幹部能夠真正接受並將之轉化為內在要求與約束的話,制度的維護和執行就水到渠成了。”
  作風建設是提升治理能力的突破口
  對照焦裕祿“心中裝著全體人民、唯獨沒有他自己”的公僕情懷,凡事探求就里、“吃別人嚼過的饃沒味道”的求實作風,“敢叫日月換新天”、“革命者要在困難面前逞英雄”的奮鬥精神以及他艱苦朴素、廉潔奉公、“任何時候都不搞特殊化”的道德情操,受訪專家認為,從作風建設入手,是縣域領導幹部提升治理能力的突破口。
  受訪專家分析,縣域有縣域的特點。首先,要正確認識和處理人際關係,做好既有人情味又按原則辦。中國是個人情社會,縣級地域不大,人際關係比較緊密,親屬圈、朋友圈、同事圈等比較熱絡。領導幹部有權,找的人就多。如何正確對待和把握,對領導幹部來說是一個很現實的考驗。需要警惕的是,在一些地方和單位,正常的人際關係被扭曲,情感發生異化,哥們義氣代替了同志友誼,上下級關係成了人身依附關係,幹部為人情和關係所累,黨性原則和群眾感情日趨淡漠。大量事實證明,領導幹部一旦掉進關係網、人情陷阱而不能自拔,就容易出問題。
  因此,在處理人際關係和人情問題上,領導幹部既要真誠待人、樂於助人,更要講黨性、講原則,堅持按黨紀國法、政策制度辦事,不搞“關係學”那一套。
  第二,應下決心減少應酬,保持健康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寧靜以致遠,淡泊以明志。領導幹部自覺追求健康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久久為功,庸俗的東西就近不了身。
  第三,實實在在做人做事,不搞“假大空”。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三嚴三實”要求,領導幹部要把實實在在做人做事作為改進作風、增強黨性的一個重要方面,對黨、對組織、對人民、對同志忠誠老實,做老實人、說老實話、乾老實事,襟懷坦白、公道正派,敢於擔當責任,勇於直面矛盾,善於解決問題。
  第四,要對一切腐蝕誘惑保持高度警惕,防微杜漸。基層幹部容易認為,自己掌點小權,乾不了大事,平時行個職務之便,吃點收點或撈點,既上不了綱,又觸不了法,最多算生活小節。
  另一方面,辛鳴說,縣一級領導幹部在尊重和維護制度方面易不到位,有時縣域經濟發展需要縣級政府“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在這個過程中難免會出現通過鑽制度空子的情況,製造“灰色”政績。
  “有了規定就要執行,小到生活規定,大到政治紀律、黨紀國法,如果認為可以不執行、可以隨意突破,那麼最後就會威脅到黨和國家的前途命運。”辛鳴說,在作風建設的過程中,一定要強調製度的嚴肅性和權威性,要讓廣大黨員幹部看到,為了獲得蠅頭小利和暫時性的發展就打破制度的行為,是不會獲得默許的。
  “從善如登,從惡如崩”,受訪專家提醒,幹部無論大小,都應努力做到慎獨慎初慎微。
  “作風問題本質上是黨性問題,抓作風建設,就是要返璞歸真、固本培元,教育實踐活動將成為縣域領導幹部提升能力的全新起點”,汪玉凱最後說。□
(編輯:SN086)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w48mwxir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